漢師附小省級專項課題成功開題
3月12日上午,漢師附小省級專項課題“基于漢中地域文化的學校大思政教育生態構建實踐探究”開題儀式暨主題論壇在學校學術報告廳舉行。會議由漢師附小副校長淡潔主持,校長王明科致歡迎辭,市教研室主任敖永忠宣讀課題立項通知書。
四川師范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教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溫霞領航校長工作室導師張姝,漢中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王燕,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徒勇,市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徐紅菊,市檢察院副檢察長饒猛,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梁中效,團市委少先隊總輔導員周巧,漢中日報社副社長、副總編孫崇政,漢中開放大學黨支部書記侯惠軍,市博物館副館長常虹等領導參加開題儀式。
課題負責人、漢師附小黨總支書記溫霞從選題的目的及意義、課題研究背景、解決的主要問題、課題研究目標、課題研究內容、課題研究方法、課題研究進度、課題的預期成果八個方面詳盡解讀了項目實施方案。她表示,地域文化是可感知、可觸摸的最有溫度的優質文化資源,漢中兩漢三國文化璀璨奪目,紅色資源豐富而厚重,可以為大思政教育注入鮮活的育人元素,提供廣闊的實踐載體和體驗平臺。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在于整合多方資源,協同多種要素,健全“三全”育人有效機制,全力構建基于漢中地域文化的學校大思政教育生態環境,構建學校“大思政”育人格局。
溫霞領航校長工作室導師張姝教授從研究的主題到底可不可以做、研究的問題是否清晰明了、研究的過程是否足夠細致、預期的成果是否可以實現和衡量等四個方面對課題進行了充分的論證。認為課題選題基于漢中地域文化,在有根有脈可循的文化中培養孩子,給予孩子們既向下扎根,也向上生長的根基;課題研究凝聚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很多部門力量,以思政為內核,全方位發力,讓孩子們浸潤其中,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立足生態系統的平衡,通過“三個課堂”“虛擬和現實”,以多種預定環境之間的協調平衡來改造和解決當下的問題;生態系統著眼于相互協同的能量傳遞轉換生成過程,多方參與協作發力,使能量最大化,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大受益者。同時,張教授還就“如何形成一個課程育人的大格局”給予良好的建議和指導。
漢中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徒勇在活動中提出,用漢中地域文化的“小切口”上好“大思政課”的大課題,恰逢其時,勢在必行。就推進我市中小學思政課建設,他指出:一是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有用之才。二是要注重打造精品課程,健全思政課教師隊伍,積極構建思政課教師專業成長發展體系,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引導教師成長為有情懷、有水平、有溫度的好老師、大先生,用自己的行為示范做好學生的引路人。要用好信息化手段,依托“學在漢中”智慧教育云平臺,組織教師定期開展線上同步一堂課活動,提升思政教師育人水平,面向薄弱學校,特別是鄉村學校,提供在線精品思政課程,促進優質資源廣泛共享,營造時時可學、處處可學、人人可學的良好氛圍。三是立足漢中實際,充分挖掘綠色生態、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等資源,圍繞大思政課建設,探索建立一批實踐教育基地,打造一批研學實踐線路,開發一批涵蓋川陜革命、紅軍長征、三線建設和兩漢三國、非遺傳承、秦巴生態等漢中特色實踐課程,以學生喜聞樂見、新穎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養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主題論壇上,王燕、徐紅菊、梁中效、張姝、敖永忠、溫霞六位專家、學者就盤活漢中大地上的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棧道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生態文化等漢中地域文化的豐富內涵,并將其融入相關理論研究、實踐一體化課程設置中,讓思政課行走在山水漢中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同時,各位嘉賓表示將充分利用本系統優質教育資源,給予課題研究大力支持,助力“三全”育人大思政教育生態體系的構建。
凝心共赴新征程,奮楫篤行再啟航。漢師附小將以課題研究為抓手,以工作室建設為平臺,全力構建基于漢中地域文化的學校大思政教育生態環境,構建學校“大思政”育人格局,以實際行動筑牢民族復興之基。
市級多個部門的干部,相關兄弟學校的領導及教師、家長代表等240余人參加開題儀式。